本报记者跟随“黄土画派第十九次陕北采风”刘文西专访

    刘文西与“黄土画派”画家和农民秧歌队在一起

    在延川县副县长吕勤芳的陪同下,刘文西夫妇、朱恪孝拜访了剪纸艺术家高凤莲

    西安美院党委书记朱恪孝与刘文西和清涧农民秧歌队在一起

    刘文西与农民一起扭秧歌

    刘文西简介

    刘文西,1933年出生于浙江嵊县水竹安山村。1950年进入上海育才学校,师从王琦先生等,1953年考入浙江美术学院,受潘天寿等老师的教导,1958年毕业,到西安美术学院工作至今。他是第七、八届全国人大代表、全国有突出贡献的专家,全国第四、五、六、七、九次文代会代表,全国美协第一届中国画艺委会委员,曾任历届全国美�


    ■本报记者  谭建明  李莹  王弋朝

    陕北的黄土风情、淳朴的民风以及历史革命情怀深深地吸引着来自江南水乡的刘文西,从当初义无反顾地要求来陕西工作,到80岁高龄依旧带着对这片土地的热爱,90多次去陕北采风,刘文西将所有的风土人情都灌注到他的艺术作品中。在他的引领下,一大批有影响的画家追随着刘文西的画风,“黄土画派”也由此影响了一代人。

    近日,“黄土画派”的领军人物、当代中国著名画家刘文西协同西安美术学院党委书记朱恪孝、副院长王有政郭线庐以及陈光健、陈宝生、贺荣敏刘丹、姜怡翔、陈联喜张立宪刁呈健成文正戴信军、马忠义等50多位“黄土画派”的实力画家,走进陕北体验生活。随行的还有山东美协副主席孙维克、清华大学雕塑系副主任董书兵、北京语言大学艺术系教研室主任刘山花、北京中国画院刘文西工作室和刘大为工作室的6位学员以及10余家媒体记者。

    “黄土画派”是一个令世人瞩目的绘画艺术流派,它是以人物画为主,扎根于黄土地、崛起于黄土地、辉煌于黄土地的美术画派,是中国画坛上的一株光彩夺目的奇葩。他们的作品形成了阳刚豪放、雄浑大气和勃勃向上的理想现实主义风格

    剪纸大师迎来了采风团

    农历正月十二,陕北正是过年的日子。黄土高原的寒冷未能阻止艺术家们采风的热情,在陕北延川县白家塬村,刘文西带领“黄土画派”采风团历经沟坎曲折,来到了剪纸艺术家高凤莲的家。这里生活条件虽不是很好,却少了城市的喧嚣,多了些宁静祥和,虽处严冬却也别有生趣。

    高凤莲是名普通农妇,自幼受祖母和母亲熏陶,深爱剪纸等民间艺术,数十年来在剪纸与布堆画等民间艺术创作上有了很高造诣。中央美术学院教授靳之林曾说:“我不敢说高凤莲的剪纸是全国第一,但这样的作品,我在国内还没有见过;我也不敢说高凤莲的剪纸是世界第一,但这样的作品,我在国外也没有见过。”中国美术馆原馆长杨力舟教授赞扬高凤莲说:“外国有个毕加索,中国也有,高凤莲就是!”

    陕北高原上还是典型的冬季景色,沟壑纵横中有持续不化的积雪,寒风中挺立的枯树,以及细草、黄土。高凤莲家在白家塬上,沿着门口铺就的砖路走进去,一排明显经过精心收拾的窑洞赫然眼前,显得干净整洁,也给远道而来的客人以丝丝暖意。虽然高家此前也来过不少国内外客人,有些还是重量级的贵客,但这一次同时来了这么多艺术家与媒体组成的采风团,又由副县长吕勤芳陪同,如此大的阵势,对山里人来说很是稀罕事,白家塬村山民以其特有的热情围观着,瞩目欢迎。

    众人进了屋子,刘文西和夫人陈光健与高凤莲聊了起来,原来他们已经不是第一次见面了。陈光健亲热地嘘寒问暖,看到媒体记者都要拍照,他们坐在炕沿,微笑着面对镜头。一会儿工夫,小小的高家成了艺术车间:“黄土画派”的画家们疏散开来,贺荣敏戴信军面对冬日特有的的苍茫高原,画起了风景速写;刘文西、刘丹成文正等画家,以高凤莲侄子高志德老汉为模特,开始了人物素描;著名摄影家陈宝生等则在院子里拍景观和人物。

    趁着艺术家们在工作,记者们分头与一些随团理论家深入交谈。在中国,“黄土画派”是一个影响广泛的画派,他们提倡向生活学习,向人民、传统、世界艺术和时代学习,全面汲取营养,提高人物画创作的水平,使人物画更具独特的个性和艺术魅力。“黄土画派”以刘文西为代表,形成了阳刚豪放、雄浑大气和勃勃向上的理想现实主义风格。而此次的陕北行,是艺术家们践行“面向生活,面向群众”承诺的第19次采风活动。生活丰富生动而又繁冗琐屑,它明亮的光芒,成了无数人追逐的梦。

    艺术家们的艺术活动引来了村上的大批村民,由于高凤莲的示范作用,白家塬学剪纸的年轻人也多起来了。记者在院子里碰到至少4位剪纸的妇女,她们将留有自己电话的作品送给记者,有些人的名片干脆就是一幅剪纸作品。看得出来,“剪纸效应”正在这块高原上蔓延。

    曾经的她如今何在

    30年来,曾经跃然纸上的天真孩童一直心系着刘文西,此次陕北行,这位老艺术家还要去了一个心愿。

    1982年,50岁的刘文西和几位画家来绥德深入生活。在一所小学门口,一个眉清目秀的小学生吸引了他的目光。他立即叫住了她,问了她的名字,小姑娘名叫白东芳,是一名3年级小学生。刘文西随即请这位小姑娘留下,为他们当模特,画了一幅画。对于9岁的小姑娘来讲,当模特听上去很新鲜,于是她愉快地答应了。刘文西和随行人员一起,便在学校附近找了块地方,画了起来……

    画完后,刘文西郑重地写上了日期“1982年11月”。时光荏苒,转眼间30年过去了,刘文西如今已80高龄,他一直惦念着那个陕北小姑娘。其间,刘文西曾多次来陕北,却一直未能找到,却在一个偶然的机会,竟然找到了她。

    依旧处在寒冬的陕北,没有阳光照耀的阴面,冷风吹得人脸庞生疼。刘文西却很是心急,刚下车,他就在赶来接他的白东芳和她家人的搀扶下,向半山上的蒲家硷村的白家走去,这段百米山路,坡度足有50度,行走时老人歇了4次,有人劝老人别上了,刘文西边喘气边望着山腰说:“要上!一定要上去!”

    一成不变的两间旧窑洞以及满院的鸡和羊,老山羊刚产下两只小羊仔的喜气洋溢着这个小小的院落。刘文西与大家闲聊后,又兴冲冲地画了一幅人物素描和一幅风景静物。刁呈健说,刘老师的笔法真老到!你看那石头画得真是简练传神!贺荣敏则默默地一连画了6个老人的素描。小小的院落里,满是欢声笑语。

    临别时,刘家和白家老少三代十几口人合影留念,白东芳翻出了当年的照片,立刻惹来随行数十位新闻媒体记者的围观。岁月无限,对白东芳一家来说,30年前的偶遇成了改变人生的良机,也成就了艺术大师和普通群众间的一段佳话。

    重温70周年讲话

    此次采风团的最后一站是陕北延安,时值毛主席的《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以下简称《讲话》)70周年纪念。刘文西所代表的“黄土画派”一直都把《讲话》作为精神食粮。

    刘文西从17岁开始学习毛泽东的文艺思想,决定要去实践中解决文艺如何为人民服务的问题。黄土代表大西北,根就在延安,这里有延安精神,“黄土画派”主要通过画黄土地以及黄土地上劳动的人民来展现“黄土精神”。

    刘文西说:“70年前,毛主席号召文学家和艺术家们,要深入生活、深入群众、为人民而创作。1950年,我在上海育才学校学习美术,当时17岁,第一次听到王琦先生讲毛主席《讲话》后,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从那时起,我决心一辈子沿着《讲话》指引的道路去实践、去创作、向人民学习、向社会学习、获得了人民情和创作激情,心甘情愿地投身到为人民而创作中去。从1957年至今,我90多次来到陕北这片底蕴深厚的黄土地上,和人民群众交朋友,受、体验生活,寻找创作素材,碰撞艺术灵感,创造了很多深受人民喜爱的作品。”

    会后,刘文西还为“黄土画派”、中国国家画院刘文西工作室、中国国家画院刘大为工作室延安生活创作基地揭牌剪彩,并向中央数字书画频道赠送了一代伟人毛泽东的素描签名画。

    “黄土画派”的四大精神

    采风写生一直是画家们创作的源泉与命脉,“黄土画派”根植于这片土地,也发祥于这片土地。

    在刘文西的领导下,“黄土画派”确立了“熟悉人、严造型、讲笔墨、求创新”的四大精神。刘文西对此有着这样一番解释:“毛主席曾提出,我们的文艺工作者需要做自己的工作,但这个了解人、熟悉人的工作却是第一位的。所谓熟悉人,就是决不概念化地画人,无论陕北人或西藏人,都要抓住鲜明的个性和共性;严造型,就是严格地塑造人物的内心世界,主要是在传统的基础上吸取西画中科学的造型技巧;讲笔墨,就是坚守中国画艺术的学术底线,拓展传统笔墨的表现力;求创新,就是在前面这3项即生活、形象、笔墨语言过硬的基础上,最终目的是探索并开创出不重复古人、洋人、前人和自己的,在思想内容和艺术形式上卓有新意的国画,跟上时代,跟上人民而发展,这才是能丰富人民精神生活的先进文化。”

    岁月如梭,50多年了,陕北从此成为了刘文西的第二故乡,成为了他创作的动力。这是一个艺术家的需要,也是他创建的“黄土画派”向生活和人民不断学习、建立深厚的情、创造出有血、有肉、有灵魂的人物,来感染群众、鼓舞人民、推动历史前进。


本站文章禁止未经授权转载,违者依法追究相关法律责任。授权请联系:etang114@163.com

免费鉴定 重金收购| 艺唐书画韩剑先生【微信etang114】13772099114长期收购刘文西、王西京、崔振宽、何海霞、于右任、方济众、石鲁、赵望云、贾平凹、舒同、晁海、郭全忠 王有政、王子武的作品


艺唐书画韩剑先生【微信etang114】13772099114
共 1 页 1 条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