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踵而至追热点,展览你真的看懂了吗?

中国美术馆外排起了长队 近日,中国美术馆前排起了长长的队伍,排队的人群俨然成为五四大街上的壮观景象。据馆方介绍,展览期间,每日参观量平均破万。那么,观众所为何来呢? 展览现场 11月16日,“美在新时代——庆祝‘十九大’胜利召开中国美术馆典藏精品特展”在中国美术馆开展,展览从中国美术馆馆藏作品中精选近现代名家大师作品200余件套,其中2号展厅展出舒乙捐赠的老舍、胡絜青藏画,内含赵之谦任伯年吴昌硕诸家作品19件套,4、6号展厅分别展出齐白石(38件/套)、傅抱石(19件/套)、叶浅予(7件/套)、李可染(12件/套)等的花鸟、山水、人物画77幅,3号展厅展出徐悲鸿(7件/套)、林风眠(7件/套)、庞薰琹(6件/套)的油画、国画22幅,5、7号展厅展出吴作人(42件/套)、吴冠中(38件/套)的油画、国画及速写共91幅。与此同时,1号展厅也正在展出刘海粟艺术展,两展合璧,20世纪初期美术面貌呈现在大众面前。加之此次展览精选名家名作,例如,傅抱石《九歌图》《雪舟上人像》等19件套名作的首次集体展出,观众更是不能错过一睹名作风采的机会。但记者在现场看到,前来观展的观众盲目拍摄作品与作品合影留念者不在少数,过程中造成推搡磕绊,使得观展体验未能达到预期效果。我们不得不自省,我们真的看懂展览了吗? 展览现场 中国美术馆在十九大胜利召开之际,紧跟时代的进程,策划弘扬主流价值且含有学术性的展览,是发挥美术馆典藏美、展示美、传播美等功能的重要体现。据策展执行人韩劲松介绍,本次展览意在让观众既能够有美的体验,又能从展览中看到我国近现代以来在美术领域发生的深层变革,看到百年来由美术革命到社会主义美术的发展演变脉络,认识民族艺术是如何跨越世纪、在东西方文化的碰撞中顽强奋进以及发生在这个过程中的价值观念的变革,思潮的碰撞,生命理想的涌动和由此释放出的美术创造活力。此次展览正是一个能让老百姓看的懂的展览,展览用部分名家作品将20世纪的历史尽量串联起来,甚是难得。“花开两朵,各表一枝”,“一枝”是秉承传统,另“一枝”是学习西方,本次展览可通过简单明确的概念分为两个部分。 展览现场 从晚清赵之谦何绍基开始,到民初海派任伯年吴昌硕诸家承上启下,再到齐白石傅抱石叶浅予李可染等从传统中开拓出花鸟、山水、人物画的新路;从徐悲鸿林风眠庞薰琹融合中西,油画、国画双管齐下,将传承传统与引进西方相结合,开宗立派建构学术体系,到吴作人吴冠中发扬各自传派,登上艺术高峰,这些都在展览中清晰呈现。 展览现场 面对寒风中排起的长队,场馆中熙攘的人群,希望前来观展的观众能体会到美术馆与策展人的用心,同时能去了解上个世纪初的中国艺术家是怎样以高度的文化自在时代主题发生转变、古今中西艺术融汇激荡的语境下直面现代性的挑战,从传统正脉和中体西用的实践创新中重新鼓荡起中国美术的堂堂士气、振作起民族精神,为中国美术开辟了新的道路。我们需要驻足欣赏作品中所蕴含的美,且从历史和艺术的角度去体会与解读这些作品。“画家有读画之说”,为了让观众更好的欣赏画作,中国美术馆馆长、展览总策划吴为山与策展执行人韩劲松为观众与媒体进行多场导览,他们走到群众中间,为普及美术知识做出了实际行动。 吴为山为观众导览 11月26日展览落下帷幕,但从观展人数来看,此次展览的展出时间俨然不能满足人们前来观展的持续度,因此,中国美术馆计划将部分作品陈列至六层藏宝阁,以便使展期内未能前来的观众也能有机会领略名家风范。“文运同国运相牵,文脉同国脉相连”,希望我们的美术馆、博物馆在不断推出更多更好的展览的同时,也能够从更深层次去思考如何引导观众优质观展,同时也呼吁观众理性、文明参观,在受艺术的魅力之时,不断提升自身艺术鉴赏力,让文化自强、文化自信真正实现在我们彼此当中。 展览掠影 齐白石(1864--1957) 原名纯芝,后名璜,别号白石山人湖南湘潭人,中国现代杰出的艺术大师。 齐白石出生农家,因家境贫寒,曾以雕花木匠技艺为生,27岁始从胡沁园、陈少蕃学习诗、书、画、印,40岁以后“五出五归”身行半天下,限界为之开阔。57岁后定居北京,受陈师曾促动立志“衰年变法”,60岁以后声名鹊起,卓然成家,先后被林风眠徐悲鸿聘为国立北平艺专教授。其成熟期的作品以个人真挚情为基点,将传统文人画的简括抒情与民间绘画的单纯热烈相结合,开创了大写意花鸟画的新风格,成为继吴昌硕之后在传统基础上变革的一大高峰。 齐白石兼擅诗、书、画、印,花鸟、山水、人物俱佳,尤以花鸟最擅长,他融合了徐渭朱耷、吴昌硕等明清画家之长,别造“红花墨叶一派”,所作花鸟笔墨纵横雄健,造型简练质朴,色彩清新灿烂,章法巧妙精心,充满乡间野趣和童心的天真。有时把阔笔写意的花卉与纤毫毕现的草虫巧妙地结合,纳于一纸而别具一格。其山水画师法自然,造境新奇,笔法粗放,绝无清末山水柔弱之气,其人物画笔路高简,寓庄于谐,饶有情趣。书法与篆刻也是构成齐白石艺术魅力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以隶入篆,又以篆入印,有雄浑刚健之致,诗、书、画、印相互渗融,内在化和,巧妙统一在绘画的形式格局之中赏者有余味不尽之叹。 齐白石一生保持平民本色,其人品和画品为他赢得了普遍的尊重与爱戴,曾当选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席,北京中国画院名誉院长,全国人大代表,被文化部授予“中国人民杰出的艺术家”荣誉称号,获世界和平理事会颁发国际和平奖金,被世界和平理事会推举为世界文化名人。 部分展出作品 傅抱石(1904-1965) 原名长生,号抱石斋生人。生于江西南昌,祖籍江西新余,现代画家。早年留学日本。 傅抱石1926年毕业于江西第一师范毕业,1933年在徐悲鸿帮助下东渡日本留学,于帝国美术学校攻读东方美术史并研习绘画。1935年回国后任南京中央大学艺术系教授。1949年后,历任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江苏省国画院院长等职。 傅抱石的山水画气魄雄健,墨色滋润,既具有强烈的民族特点,又不失时代气息,在长期观察自然的过程中,他逐渐形成了被称为“抱石皴”散锋笔法,以大块面泼墨,大块面皴擦,自由奔放为特色,将传统山水画引入了一种新的图式与境界。 部分展出作品 叶浅予(1907-1995) 原名叶纶绮,笔名初萌,生于浙江省桐庐县。漫画家、国画家、美术教育家。 叶浅予早年画过广告画、花布设计、舞台布景、书籍插画等,井以漫画出名。从40年代开始他由漫画转向国画创作,并主攻舞蹈人物画。1947年后任教于中央美术学院,历任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美协书记处书记、中央美术学院中国画系主任等。 叶浅予的创作始自漫画,但在速写和舞蹈戏剧人物画上他却有着更为突出的成就。他以敏锐的观察力和娴熟的绘画技巧,令心、手、眼获得了一致的协调。通过对人物动势的研究和观察,他发挥中国画以线造型的特点,以流畅的线条和洒脱的笔墨在人物形象的塑造上形成了鲜明的个人风格,丰富了中国人物画的既有维度。 部分展出作品 李可染(1907-1989) 中国近代杰出的画家、诗人,画家齐白石的弟子。 李可染1923年入上海美术专科学校,1929年入国立艺术院研究班,1943任重庆国立艺专中国画讲师,1946年应徐悲鸿之建任教于北平艺专,同时拜齐白石、黄宾虹为师。1949年后,当选为中国美术家协会理事。 作为新中国山水画革新的代表人物,李可染的山水画深沉博大,深邃华滋,借助于写生塑造了团块性的、黑色调的、整体单纯而内中丰富的新的山水意象,他将油画中的侧光和逆光引入中国画中,使作品获得了前所未有的空间层次和体积,从而开拓出一条山水画从古典文人形态到现代形态转变的重要途径。 部分展出作品 徐悲鸿 原名寿康,江苏宜兴人。中国现代著名画家,美术教育家。 徐悲鸿是20世纪对中国美术影响最大的人物之一。自幼随父学画,1916年入上海震旦大学法文系,半工半读,并自修素描。1918年赴日考察美术,半年后返国,应蔡元培之聘,任北京大学画法研究会导师。1919年官费留学法国,1923年入巴黎高等美术学校学习西画。1927年回国,先后任中央大学艺术系教授,北平艺术学院院长。1933年起先后赴法国、比利时、意大利、英国、德国及苏联举办中国美术展览及个人画展。抗战爆发后,在香港、新加坡、印度举办义卖画展,宣传抗日。后重返中央大学艺术系任教。1946年任北平艺专校长。新中国成立后,任中华全国美术工作者协会主席、中央美术学院院长、 徐悲鸿一生致力于以西画的写实主义精神变革中国画,成就显著、徐悲鸿钟爱画马,在欧洲留学时就到动物园画过大量马的速写,认真研究过马的结构,他画马将坚实的造型结构与中国画的笔墨韵味相融合,下笔爽利,简约传神,笔墨酣畅,豪放大气,被认为是中西融合的成功典范。其笔下马或放浪形迹于江湖水草之畔,或干里驰骋桀骜不羁,借马抒怀,以马自况,既是画家人格和自我精神的写照又被赋予一种积极的时代寓意 部分展出作品 林风眠(1900-1991) 广东梅县人。画家、艺术教育家、国立艺术院(现更名为中国美术学院)首任院长。 林风眠自幼喜爱绘画。历任国立北平艺术专科学校校长、国立艺术院院长、中国美术家协会上海分会副主席。 林风眠出生于石匠之家,1918年赴法,先后学习于第戎美术学院和巴黎美术学院。1925年回国,先后执长国立北平艺专和国立杭州艺专。晚年迁居香港。林风眠是中国现代美术教育的奠基者之一。 20世纪初林风眠在法国求学时自接受了早期现代主义,并发现其与中国传统写意绘画体系在语言方式上的相通之处,鲜明地提出了“融合中西”的艺术主张,经过不懈探索,开辟出一条中国画变革创新之路。林风眠的画,有倾向于色彩表现和水墨表现两种形式。其水墨画常以简练的线条和阔笔墨块以及富有韵律的构成,表现恬静的鹤或鹭及荒寂的自然景物,传达出大自然内在的节奏和生命,表露出内心的孤寂和对民族的忧虑,充满了东方的意境。 部分展出作品 庞薰琹(1906-1985 ) 生于江苏常熟。著名工艺美术家,工艺美术教育家,中央工艺美术学院第一副院长。 庞薰琹1925年赴法国学习西方现代绘画,1931年与倪贻德等人在上海创办中国美术史上最早的现代主义油画社团“决澜社”,1936年受聘任教于国立北平艺专。1939年任中央博物院筹备处研究员,赴云南、贵州等西南地区搜集、整理少数民族服饰纹样、图案。1956年任中央工艺美术学院第一任副院长。 庞薰琹的艺术创作道路曲折,但不同时期他对于形式风格的敏感和热衷是不变的。包括他对民间服饰图案的研究,这些决定了他绘画作品的风格和面貌、其开创了新中国工艺美术研究局面,形成学科教学体系,对中国美术教育产生深远影响。 部分展出作品 吴作人(1908-1997) 安徽泾县人。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席,获徐悲鸿奖学金荣誉奖。 吴作人1926年入苏州工业专门学校建筑系,1927年入上海艺术大学美术系。1928年春入上海南国艺术学院,秋季转入南京中央大学艺术系,在徐悲鸿画室学习。1930年赴法,后入比利时皇家美术学院。1935年秋回国,任南京中央大学艺术系讲师,1946年应徐悲鸿之聘赴北平,接管北平艺专,任油画系教授、兼教务主任。1949年以后,历任中央美术学院院长、名誉院长,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席、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等。 吴作人一生主张“艺为人生”,强调“师造化,夺天工”,艺术上主张社会体验、在自然中学习。早期油画受弗拉芒画派影响,造型坚实,色彩醇厚,1940年代西部写生之后油画面貌发生根本变化,呈现出中国油画特有的民族风采。 部分展出作品 吴冠中(1919-2010) 江苏宜兴人。当代著名画家、美术教育家。 吴冠中1936年进入国立杭州艺专。1946年赴法国留学,师承苏弗尔皮教授。1950年归国,先后任教于中央美术学院、清华大学建筑系、北京艺术学院、中央工艺美术学院等。1980年代初曾著文掀起关于形式美的大讨论,后以“风筝不断线”、“笔墨等于零”等理论,在美术界激起反响,促进了美术领域思想解放和学术争鸣。他的作品早期重自然写生,后期强调点线面等形式构成之美,晚年兼作水墨。他以一种具有中国文化精神和现代形式美感的个人风格在画坛独树一帜。 在20世纪后半叶至当代的中国美术发展历史上,吴冠中是一位作出杰出贡献的艺术家和美术教育家,为推动中国现代绘画观念的演变和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在艺术创作上,昊先生始终以中国文化为根本,吸收融化西方艺术,形成了中西绘画融会贯通的独特成果和崭新经验,彰显了独立的学术思路和中国艺术精神的时代新质量。 部分展出作品 家属捐赠老舍、胡絜青藏书画展厅现场 老舍和夫人胡絜青从上世纪30年代就开始接触美术。胡絜青曾先后拜师齐白石、于非闇,成为我国20世纪女艺术家的代表人物之一。两位先生雅好收藏,家藏颇丰。他们的藏画,或为友人馈赠,或为间接求得,或为市场购入。几千年来,所藏作品纵跨古今,尤以20世纪以来中国画作品为佳。2015年,老舍、胡絜青的四位子女舒济、舒乙、舒雨、舒立将家中所存父母旧藏的多幅书画作品无偿捐赠中国美术馆,其中既包括如赵之谦的《手札》、翁方纲的《行书〈吴静岩传〉》、何绍基《小楷书》等明清时期书画作品,还有任伯年、吴昌硕、齐白石、陈师曾、傅抱石、林风眠、陈半丁王云等近现代艺术大师的书画佳作。 部分展出作品 老舍像 杨守敬 行书七言联 1901年 董作宾 甲骨临古 1948年 吴昌硕 红梅 傅山 行书王维谢稚柳 红山茶 陈师曾 花卉山水扇面册 1922年 王云 秋树人物 于非闇 秋山红树图
本站文章禁止未经授权转载,违者依法追究相关法律责任。授权请联系:etang114@163.com

免费鉴定 重金收购| 艺唐书画韩剑先生【微信etang114】13772099114长期收购刘文西、王西京、崔振宽、何海霞、于右任、方济众、石鲁、赵望云、贾平凹、舒同、晁海、郭全忠 王有政、王子武的作品


艺唐书画韩剑先生【微信etang114】13772099114
共 1 页 1 条数据